首页 >> 会刊 >>文章 >> 社会和谐与社会体系建设
详细内容

社会和谐与社会体系建设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的一个永恒的理想,并也为之奋斗了几千年。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儒家学者眼里,要建立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普天之下都达到公平与正义的大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政府任用官员的标准,应该是唯才是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讲究和谐与信用。人不应只要关心爱护自己和家人,还要关心爱护别人。中华民族“讲信修睦”是对和谐社会和信用建设最基本也是最伟大最质朴的民族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标志着和谐社会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战略安排,不但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和谐发展富国强民之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之愿望不再是梦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支撑系统。只有最大限度实现利益分配机制的公平与公正,社会和谐才有稳定的基础。
    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要突破信用缺失的瓶颈,重点就是要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和公正机制。
    1、信用缺失即公平缺失,使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由于信用缺失使人与人(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从而使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经济规模缩小,有些行业和店铺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崩溃。比如:食品安全卫生的问题:假酒、假酱油、食品添加化学激素和染料、海鲜产品添加防腐剂、红心鸭蛋、包括农药、化肥高超标的农产品等等,举不胜举,已经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的机制,极少数不法商人和不法生产者为谋取暴利而危害百姓的健康甚至草营人命,闻所未闻,丧尽天良。整顿和规划市场经济秩序,必须重锤出击,让守法者获利,让失信者破产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过街鼠人人喊打。同时也要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这是常设的市场经济监督惩罚机制,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平与公正。

2、信用缺失极易形成“赖账经济”的恶性循环。在这非信用系统国家和地区屡见不鲜。我国正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发展,但在初期由于失信面广,几乎侵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也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建立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在我们的研究框架中,如是存在信用信息共享,银行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对借款人进行惩戒:一是通过对有违约记录的借款人提高放款利率来加大其融资成本:二是在借款人违约后银行的后验概率大于某一临界值,或者借款人连续违约次数超过其最大可能违约次数时,银行对其进行“封杀”(即停止对其发放贷款),从而剥夺其获取信贷资源的机会。通过这两种惩戒机制,可能对借款人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
    鉴于此,央行成立了 个人征信局,凡在银行有金融往来的个人,都已建立了信用信息记录,并正向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人给予授信额度的支持,帮助守信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社会应得的荣誉和尊重。当然,有不良纪录者将会面临寸步难行的局面。同时对企业的信贷征信体系也趋完善,充分发挥信贷对经济的“第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作用。事实上,在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之后,我们已经看到,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我国金融行业的信用体系建立已经走在全国各部委的前列,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表率作用。
    3.信用缺失使各经济主体缺乏信任,和谐社会沦为一句空谈。信用缺失使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商家与个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为寻求此“信用”,市场经济的运营成本代价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与安全,也就根本不可能有和谐可谈。我国市场经济履约率之低、法院执行之难、看病难与贵、读书难与贵、食品卫生安全等等社会问题几乎牵涉到每一个人。举一个小例子:商场收款员在收到客户的百元和伍拾元大钞后,对着光亮处反映查看钞票的水印;而与此同时,顾客却在反复检查自己所购商品,生怕所购商品为假货!这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如此状况,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还需同胞们共同努力。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过渡到诚信政府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严重的官本位和官老爷意识的残留还不可能短期消亡,只能是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逐步完善而淡化,使之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应强化信用意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水平。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坚决克服政府机关的利益取向,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诚信政府。
    5.司法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天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推动力。和谐社会的司法保障极为重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加快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整合审判、检察力量,调整审判、检察机构的布局,建立和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保障的法律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平公义,激发社会活力,特别要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以上的分析表明,离开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谐社会势必将沦为一句空谈。因此,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信用体系就是一种制度框架。完善这一制度框架, 必须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考虑到制度的可执行性和短期效果,应该以正式制度建设为主。
     (一)信用体系的正式制度安排
  我们在一项以信贷博弈为框架的研究中发现,以信用信息共享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对于提高银行信贷的规模和效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而要使这种信用体系得以迅速建成,就必须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我国当前有两个核心症结:一是信用信息过于分散,银行、保险、工商、公安、海关等部分都各自掌握着一部分信息,但没有共享机制,这是正式制度方面的问题;二是信用意识淡薄,失信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能够赖账就是有本事,这是非正式制度方面的问题。信用信息共享是为了解决前一个问题。首先要将信用信息的集中拥有者一银行 相互之间的信用信息集中起来,然后再共享其他各部门所拥有的信息。否则将造成国家信用信息资源巨大的浪费。

2.要以诚信为重点,广泛动用宣传手段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道德人格。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人人讲诚信,给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形成。职业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诚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而且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诚信道德为重点,调整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爱、长幼有序、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社会的微观基础。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最终是要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孔子说:“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公民有了诚信这种高尚的道德人格,社会也就有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  时任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会长童石军

2006年11月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